深刻把握食品安全工作的经济规律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经济规律层面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引,明确了工作方向与重点,是食品安全领域开展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
尹正义 作
立足统筹安全与发展的经济逻辑
构建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
安全与发展是治国理政的战略议题,二者辩证统一、相互支撑,这一关系在食品安全领域体现为鲜明的经济逻辑——安全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前置条件,缺乏安全保障的食品产业如同无源之水,既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更会丧失发展根基;发展是食品安全的物质依托,只有食品产业规模扩大、技术升级、实力增强,才能为食品安全提供更充足的资源投入与更先进的保障手段。
构建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核心在于实现安全阈值与发展动能的协同提升。一方面,应以“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通过法治化手段搭建覆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生命周期的制度框架,划定安全底线,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产业发展营造稳定可靠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应以制度创新为抓手,释放产业升级活力,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监管模式变革,实现风险预警精准化、过程追溯透明化、质量管控智能化,以高效监管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同时,强化系统集成思维,统筹政府监管的权威性、行业自律的专业性、社会监督的广泛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最终实现保障民生安全与促进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双重目标。
遵循深化改革的经济路径
健全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体系
在食品安全领域深化改革,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打破监管壁垒、解决全链条监管中的深层次矛盾,提升监管效能与市场运行效率。《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正是顺应食品产业发展规律与监管需求的重要制度设计,为健全全链条监管体系提供了关键指引。
落实《意见》要求,需沿着改革路径推动监管体系提质增效。具体而言,针对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等食品新业态,需建立适配其发展模式的监管机制,完善网售食品备案公示制度,健全食品寄递配送安全防控规则,明确网络订餐平台与配送主体的食品安全责任,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同时,为新业态规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避免监管滞后阻碍产业创新。从协同监管角度,需打破部门壁垒,完善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教育、海关等部门的协作机制,推动监管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实现从单一环节监管向全链条综合治理转型,降低监管碎片化带来的行政成本与市场风险。在监管覆盖范围上,须将运输、贮存、配送等易被忽视的环节纳入监管体系,明确各环节主体的安全责任,形成“主体全覆盖、过程全管控”的治理态势,消除监管盲区,保障食品全生命周期安全。此外,要聚焦肉类产品、网络订餐、校园食品安全等风险高发、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实施靶向监管攻坚,通过精准施策织密织牢重点领域食品安全防护网,提升监管资源利用效率与公众安全感。
紧扣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主线
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本质是实现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这一主线在食品安全领域体现为食品产业须以安全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发展能级提升。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既是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源头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根本路径。
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需建立监管制度与产业变革的协同发展机制。在监管层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根据企业信用等级与风险水平实施分类监管,对诚信守法、风险较低的企业减少检查频次,为其减负松绑,引导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激发市场活力与创新动力;对失信企业与高风险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倒逼其规范生产经营,推动市场优胜劣汰。在产业发展层面,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整合中的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与抗风险能力。从企业主体角度,需强化企业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推动企业建立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质量内控体系,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正向激励,引导企业从“被动合规”向“主动提质”转变,使安全标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注重创新驱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食品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以创新引领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运用系统思维的经济方法
防范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
系统观念核心是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在食品安全领域,防范系统性风险需突破单一要素管控的局限,从产业链、供应链、公共卫生安全等多维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风险防控体系,保障食品产业稳定运行与经济社会大局安全。
防范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需将其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范畴,统筹考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认识到食品安全风险具有传导性、关联性,某一环节的风险可能引发全链条危机,某一领域的问题可能影响整个产业稳定。基于此,需构建跨部门的风险研判与协同处置机制,建立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的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风险早识别、早研判、早处置,形成立体化防控网络,避免风险扩散蔓延。从风险治理全流程来看,需强化源头防控与过程控制,建立覆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产业链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科学布点、精准监测,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降低风险处置成本与社会影响。在应急处置方面,需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升快速响应能力与应急处置效率,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迅速控制事态、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同时,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农兽药残留、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长期存在的顽瘴痼疾,深化全链条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从根本上消除风险滋生的土壤。此外,要重视食品安全舆情风险,构建舆情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舆论引导的完整工作闭环,避免舆情风险转化为社会风险,切实守牢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
食品安全治理创新,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机结合。通过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战略平衡、改革与创新的动态协调、质量与效益的价值重构、局部与整体的系统联动,开创了经济治理的新境界。这种治理模式既筑牢了民生安全底线,又培育了产业发展新动能,充分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持续深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运用,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实保障。